患者故事 Patient Story
跨越1000多公里,历时4个多月,从外地到上海,经历了两次开胸手术,主动脉机械瓣终于在陈磊的身体里正常运转,他和妻子终于“安心”了。
“非得给你找出原因来”
陈磊(化名)今年59岁,很长时间他都活在一种“不安”中,他常年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更致命的是他还有心梗——2024年12月,他在一家医院被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当即做了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
手术后安宁的日子并没有到来。陈磊出现了胸痛胸闷、大汗淋漓的症状,医生告诉陈磊的妻子,可能手术后发生了感染。陈磊做了一系列检查,排除了白塞病的可能,但关于感染发生的原因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复。直到复查,心脏彩超提示陈磊新植入的主动脉机械瓣出现了周漏。
“准备钱手术吧”医生说。时隔三个月,陈磊的妻子又听到了这句话。再做一次开胸手术,对两人来说就是再冒一次险,压力和焦虑再一次笼罩着这个家庭。陈磊和妻子常在网上搜索同样的病情,发现孙氏手术创始人——上海德达医院孙立忠院长擅长于这个领域,决心跨城试试。
到了德达医院后,接诊的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彭昊医生,两人虽然还没见上孙立忠院长,但是慢慢有了心安的感觉。彭昊医生了解了陈磊的病情,做一系列检查后,还做了基因培养。他告诉陈磊,开胸可不是小手术,对病人来说,能承受的次数有限,“这一次非得给你找出原因,然后把它解决了,让它不再漏了”。
后来陈磊的妻子回忆起来,彭医生的态度让她长期悬着的心得到了安慰。
安全感瞬间
让患者获得安全感,是德达医院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
在德达医院做心脏彩超,陈磊的妻子第一次被准许陪同进入。医生指着画面,告诉她,这是她丈夫的心脏,这是她丈夫的肾。比起只能在彩超室外焦急等待,对丈夫的情况也总是迷迷糊糊地一知半解,她从这种许可中获得了更多信息。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超声科
医生问起陈磊的手术时间,发现一个月前他刚做过开胸手术,就提出别躺着做彩超,他可以坐着,自己从后面看。陈磊于是不用再体验侧躺做彩超的疼痛。
“这家的彭医生天天来查房,有天早上7点来过了,晚上还来,我说你干嘛来,他说刚下手术再来看看。”陈磊和妻子细数起那些充满安全感的瞬间,从医生到护士,几乎每一位接触的医护人员,他们都能讲起“安全感瞬间”。
陈磊一看到护士来查房,就想到之前打抗生素时一次无法扎针到位而扎针多次的情况,就浑身冒冷汗,打怵。陈磊来德达医院的第二天就犯了心梗,住进了ICU,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他仍对这里的呼吸机、插管充满恐惧。护士长好像看出了他的不安,安慰他,你别紧张,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
“我以前拔完管,觉得嗓子和刀片似的,喝水都特别疼,但在这边一点事儿都没有。”陈磊回忆起来。虽然再一次经历手术的种种,但陈磊的状态更冷静了。
“病情从好转到治愈”
4月24日,陈磊在德达医院再一次做了一场“全麻下行左室流出道重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很顺利,一个多月后他被准许出院。
梅雨季,上海空气黏热,陈磊和妻子却觉得格外清爽。过去的大半年,两个人治疗多次,这一次终于安心了。被问起在德达的就诊感受,陈磊说:“我来德达医院,虽然花钱了,但是我踏实安心在这治了病,也治好了病。而且整个过程,我待着舒服,心情愉快。”
如今,陈磊获得了一颗好好跳动的心脏,而陈磊的妻子正忙着给护士长和医生制定锦旗。
在德达,每个医护人员入职培训时,都要学习孙立忠院长提出的一个发自内心的问题,“假如这个病人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做?”孙院长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早已化为德达人的行动指南。从专业的诊疗方案到病床前的轻声叮嘱,从深夜的守护到康复时的欣慰,医疗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这里的治愈,从来都始于专业,终于人心。
(文中陈磊为化名)
心脏大血管外科科室介绍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由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孙立忠教授、刘建实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脏中心密切合作,集国际先进的医疗理念,引领行业发展新标准,拥有心血管疾病救治的“快速反应部队”,让急性心血管患者在来院后平均一个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手术治疗的机会。德达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至臻、至善的医疗保障,为寻医无门的患者开启“心”的希望,挽救“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