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落地,脚后跟钻心痛!像裂开一样;走路走久了,脚后跟像踩了个图钉;打了一场球,第二天走路脚后跟,脚底板痛!您有没有这样痛苦的回忆?
足底筋膜炎:
脚后跟痛的常见“元凶”
足底筋膜是脚底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从脚跟延伸到脚趾,像一张“弓弦”支撑足弓。当它因过度牵拉或反复损伤引发炎症,就会导致足底筋膜炎,表现为脚跟或足底疼痛。
它是成年人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但并非所有脚跟痛都是足底筋膜炎(需排除跟腱炎、骨刺、神经卡压等)。
典型症状:
①晨起第一步剧痛:
下床或久坐后站立时,脚后跟像“撕裂”或“踩钉子”,活动后稍缓解。
②长时间站立/走路加重:
尤其在不平路面、爬楼梯后。
③特定位置压痛:
按压脚跟内侧(足底筋膜起点)有明显痛感。
④运动后次日疼痛:
跑步、跳跃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炎症加剧。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①突然增加运动量:
超出筋膜承受能力。
②小腿肌肉紧张:
跟腱和足底筋膜相连,小腿紧绷会间接牵拉足底。
③足部生物力学异常:
如内旋过度、足弓塌陷。
④硬地面活动多:
长时间在水泥地行走、跑步。
高发人群:
①运动爱好者:
跑步、篮球、网球等需频繁跑跳的运动。
②久站职业:
教师、服务员、医护人员。
③扁平足/高弓足:
足弓结构异常导致筋膜受力不均。
④肥胖/孕期女性:
体重增加加重足底负担。
⑤穿鞋不当者:
鞋底过薄、无支撑(如人字拖、旧运动鞋)。
如何预防:
从生活习惯入手
①运动前充分热身:
重点拉伸小腿和足底。
②控制体重:
减轻足部负荷。
③避免久穿平底鞋:
人字拖、芭蕾平底鞋缺乏支撑,易加重疲劳。
④定期更换运动鞋:
建议每跑500-800公里更换(根据鞋底磨损情况)。
⑤强化足部肌肉:
尝试用脚趾抓毛巾、单脚站立等练习。
何时需要看医生?
★ 疼痛持续超过2周,自我护理无效。
★ 足底出现明显红肿、发热(需排除感染或其他疾病)。
★ 疼痛影响正常行走,甚至休息时也痛。
★ 医生可能采用冲击波治疗、局部封闭注射或定制矫形鞋垫。
误区澄清
“骨刺导致足底筋膜炎”
骨刺是长期牵拉后的结果,多数患者疼痛源于筋膜而非骨刺。
“多休息就能好”
完全静止可能导致筋膜缩短,加重僵硬,需结合拉伸。
“热敷比冰敷好”
急性期冰敷消炎,慢性期可交替冷热敷(建议咨询医生)。
小结
足底筋膜炎是“慢性劳损病”,治疗需耐心(通常需4-12周)。坚持拉伸、改善足部力学、减少诱发因素,多数患者可逐渐康复。若疼痛持续,及时就医避免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