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及预约热线
4008-210-277
胸痛热线
021-6700-7783
Language
24小时热线
4008-210-277
胸痛热线:
021-6700-7783
德达微商城
交通路线
VR全景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吗?病理报告低级别与高级别有何区别
2022-03-31

    除胃黏膜“萎缩、肠化”外,在胃镜病理检查报告上,“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也是经常出现的名词。


    而想要搞清楚这两个名词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一、良性或反应性增生


    癌的发生并不在一朝一夕,大部分组织在癌变前会经历数年甚至十余年的癌前阶段。外界致癌因子损伤正常上皮组织,上皮组织受到损伤后需要进行再生和自我修复,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良性或反应性增生。


    二、“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


    在致癌因子的持续刺激下,上皮组织长期反应性增生,就会有少部分细胞发生“叛变”。“叛变”的细胞从形态上明显异于原来正常的组织,而是更接近癌细胞的形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

1676278667133982.jpeg

    三、“上皮内瘤变”


    “叛变”的细胞最初仅仅局限在上皮层,如果致癌因素继续作用,“叛变”的细胞队伍逐渐壮大,就可能突破上皮层,发生浸润和转移,这时正常组织就已发生“癌变”。从正常组织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变的过程称为“上皮内瘤变”,目前国际上多主张以“上皮内瘤变”代替“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低级别”可以理解为胃黏膜的细胞已经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的变化,例如细胞核增大,但还比较局限,位于浆膜侧,再进一步发展就到“高级别”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还出现细胞核失去正常的“极性”,可能变大占据整个细胞。


    上海德达医院提醒:如果患者胃镜的病理活检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进行密切随访(1年复查1次胃镜)。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建议根除Hp后随访观察。在部分情况下,通过根除Hp、缓解胃黏膜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自行消除。随访时应行精查胃镜,若未发现胃黏膜明显病灶,后续只需定期随访复查(1~2年复查1次胃镜),如果精查胃镜发现可以孤立病灶,则要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内镜下治疗。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有很大可能发展为浸润性胃癌。另一方面,因为胃镜检查时活检组织的深度及大小均有限,所以不能排除部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进展为浸润型胃癌的可能。因此,当发现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可以当成早期胃癌进行积极治疗,建议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再次进行胃镜精查(3~6个月内复查),还需要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评价病灶浸润的深度。其次,当病变面积较大,或者高度怀疑为浸润性胃癌时,还可以进行腹部CT检查。大多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进行内镜下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当胃镜、超声内镜或CT检查提示浸润性胃癌时,应该进行外科手术等治疗。


    因此,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不是胃癌,但有一定可能性进展为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随访,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积极内镜下切除治疗。


    上海德达医院温馨提醒:发现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并不可怕,只要规律的复查和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避免胃癌。


    参考文献:


    [1] Correa P, Haenszel W, Cuello C, et al.A Model for Gastric Cancer Epidemiology[J].Lancet,1975,2(7924):58-60.


    [2]廖专,孙涛,吴浩,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


    [3]杜奕奇,蔡全才,廖专,等.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8,12(1):8-14.


    [4]柴宁莉,李惠凯,翟亚奇,等.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J].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9,6(2):49-56.